沉痛之疾:高中校园霸凌事件剖析
徐亮亮
妹妹是家乡苏南某市名牌高中的一名高三学生,寒假回家,她给我讲述了一起她高三班上骇人听闻的校园霸凌事件。班里的一名男同学从高二开始被另外四名同学联手欺凌了整整一年时间才被处理,且在这一年的关于肢体及语言的攻击辱骂中,大部分班级里的同学们也基本都讳莫如深,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中将被霸凌男同学排挤与疏远,使那名被霸凌的同学长期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厄境地。“悲伤逆流成河似乎不足以说明那位被霸凌者同学的心境,他坚持着等到学校及新老师真正处理起这场霸凌事件,似乎就像是在等待一场根本就做不完的噩梦”。
初闻此事,我是满脸的不可置信,妹妹上的高中是全市最好的高中,教育资源、学校环境、师资力量等在当地真的是无以复加,学校每年的一本上线率超过80%,还曾多次出过省市高考状元,怎么会发生如此恶劣的事件呢?霸凌事件长达一年,该班级的班主任、各学科老师、被霸凌者的家长们又是怎么会发现不了任何的蛛丝马迹呢?另外,班级里的每名同学应该都是本市中考成绩最好的一批,是真正的人中龙凤,每一个家庭中的未来希望,且高中后学习压力上升,每个人的学习节奏应该都很紧凑,怎么会有心性及时间去放纵如此丑陋的恶意呢?另外,被霸凌者自身又是到底做错了什么,使得他成为了全班眼中那么一个人尽可欺的对象?
如果说,在如此东部省市的名牌高中仍存在着如此恶劣的霸凌事件,那么全国那么多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初中、小学,甚至是大学及之后的社会,人群关系中的霸凌又有多少?太阳光辉之下不透光的隐秘角落又还有多少?
一
小Q是妹妹所说的这起被霸凌事件的受害者,初次见他的印象就是干干瘦瘦的,不高的个子,厚厚的眼镜框下躲闪的眼神,说话没有那么足的底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艺和兴趣爱好,但他很有礼貌,全身上下所透露出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普通的衣着、普通的想法,可能他身上最不普通的就是他是一所名牌高中的学生了。“我是从乡下的初中考上来的,中考分数和他们差的还挺多,是按照市里给我们初中分的那几个名额我才上了现在的高中”,说是这样说,这也意味着,小Q在乡下初中的中考成绩至少是学校的前三名这样。但这样的成绩显然是不够看的,全市几乎所有的初中生及他们的家长一般从初中择校开始就甚至不惜城里买房都要卯着劲儿地想把孩子送进这所名牌高中,市内数得上名字的名牌初中也都有好几所。这也就导致小Q同学们超过80%都是市内名牌初中的升学生,而小Q无疑一直都是这所名牌高中内的边缘者。
但小Q在学习上一直都很勤奋努力,班级中早读他是声音最大的,尽管在很多同学眼中他这样如同打了鸡血般的背书与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是一种折磨;放假的作业他是会自己认真完成的,尽管很多同学三周休一次的假期往往都是不愿意在家做作业,而把作业推到最后抄抄解决的;假期时候班级同学之间组织的游玩他往往也是因住在乡下而不能参加的,这也使得在班级里他总是表现出和大家有很多的不同。尽管永远在努力地学习,小Q在名牌高中的成绩却并不是很好,50个人的班里他往往只能排上三四十名。加之他也性格内向,单亲家庭与父亲务工的缺爱成长经历也使得他基本不表露情感,甚至也不太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他的朋友似乎一直是没有的,他总是一个人闷着,而他也只能在这种不断地自我质疑与渴求上进的矛盾中努力着。
“不一样”的傲慢种子一旦被埋下,“不正常”的贬低偏见就会生根发芽,加上小Q单亲家庭及父亲务工的职业信息在班级中不胫而走,小Q的“不正常”越来越被大家所抵制。霸凌事件的导火索起源于一次矛盾冲突,当班级同学们惊奇地发现被辱骂和欺负了的小Q,涨红的脸庞、语无伦次的话语以及手足无措的难受、独立无援的处境时,不发声的表达、看热闹的眼神、以及略带兴奋的脸颊似乎又像是一把把燃烧的火焰,将整个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小Q都送上了炙热的烤架。渐渐地,霸凌小Q不断成为这个班级里时不时就上演的“滑稽闹剧”,其有趣程度在这样烦躁压抑的高中刷题生活中,表现得就像是一个穷极无聊的人站在一潭死水面前,他总是会不断地成瘾性地想要往湖里丢进石子一样,石子越丢越大,水花溅起得也就越来越剧烈。
和石子一样,这些同学对小Q的霸凌也是愈演愈烈的,从最开始辱骂、“起外号”,到课间推搡、宿舍殴打,学校排挤、网络造谣等层出不穷,且越来越隐秘化、常规化、习惯性,“欺负小Q本身是没意义的,但是这是好玩的,会有不少人在我边上叫和笑”。这期间,小Q自然也是找班主任反映了的,但小Q在班主任眼中似乎永远都有一层不好的滤镜,不知道是不耐烦还是偏袒,班主任似乎对这样的事情总是置若罔闻,点名批评的缓和处理似乎就等同于没有处理,而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之后,小Q变得更加封闭。再面对霸凌的时候,他甚至都不会表现出难过与愤怒,甚至还会麻木不仁地配合着笑着对待这些辱骂,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辱骂和霸凌终究可以用这样“装死”的手段糊弄过去,但班级里同学们在正常课程上的疏远和排挤似乎将变成青春期小Q心中那道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痕,这是一种无声的暴力,来自于整个负罪的团体,其冷漠与伤害性完全超出了直接霸凌所带来的痛苦。
小Q班主任的不作为不处理无疑加剧了这场霸凌,那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没有证据是一方面,对于这些事我是看不过的,但在学校用手机拍下来的证据是不敢给班主任的,因为这样自己带手机的事情也会被暴露,自己也有可能会受到处分”,妹妹这样辩解。“而且这个班主任本身也对小Q很有看法,她一贯是这样嫌贫爱富的,觉得小Q是乡下来的孩子基础差,之前处理班级矛盾的时候,就是她暗地里跟班里的同学说了关于小Q的家境与父亲的职业,所以之后小Q找到她,她也都不管不顾”。当听到这样的话时,我的头瞬间大了,“还能这样?那你们这个班主任管你们什么?”,“成绩啊,谁成绩好在班里就被她喜欢啊,那几个欺负小Q最狠的同学里就有她喜欢的学生,好像还是她朋友家的孩子,而且那个时候她就只要带我们半年了,之后就会被调走去别的市,所以她自然也并不会真正上心我们班。”
关于名校霸凌事件的谜案似乎被解开了,但小Q身上受到的伤害注定将像影子一样,一直跟着他。升入高三,在小Q的原班主任调走之后,小Q终于拿着在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手机中的霸凌录像进入了新班主任的办公室,迟到的正义似乎终于来临了。新班主任当天就处理了这件事,他以“新高三必须清正班级风气,全力以赴冲刺高考,取得高考好成绩”的信念坚决地处理了这件事,几个霸凌者的家长也迅速来到了学校,各种哀求与讨论之后,在当天就把孩子给接走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整个班级里都是风声鹤唳,很明显新班主任的手段奏效了。就这次霸凌事件,学校出了公开发文,情节严重的两名霸凌者留校察看处分,另两名记过处分。对应公文,也有人说,那两名被记过的同学成绩都很不错,而记过的处分在一年后他们上大学前还可以被撤销,这样也就不会影响到他们之后的发展了。此事真假,已经没有人再去关心了,就好像这场霸凌事件的处理前后也没有人再想起那毫不重要的被霸凌者小Q。
二
在这起严重的霸凌事件中,对于霸凌者,他们是一步一步走向深渊的,最开始他们还只是试探,青春期的躁动与社会阅历的浅薄一度让他们无所不能且无所畏惧,更何况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有好成绩、好家境给他们“好孩子”的身份做背书,直到真正的惩罚来临,他们似乎才如梦初醒。事后曾有人发问,当时为什么要欺负小Q?“因为觉得他不正常所以就要欺负他”;“因为我原来也被欺负过,所以我也要欺负他”;“因为大家都这样,所以欺负与霸凌就变成了常态”。从这样的回答中,还能看出他们的幼稚性、报复性与从众性,甚至还存在着对于做“恶”行为的好奇心及恐惧感,本质上他们也都还是一群未经世事的孩子,思维认知不成熟、心理敏感不健全,且还具有较强的自我意义的显现性与求认同性。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能够充分重视青春期孩子的成长状态,要从思想、心理、体质等多重维度进行多个层面的干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不作恶”是基本规范,更要能够“知善恶”。
在霸凌者逞凶作恶的过程中,班级中的“看客”旁观者无疑加剧了霸凌事件的破坏性。首先是旁观起哄时的火上浇油,这无疑给霸凌者提供了炫耀自身的舞台,似乎他们的霸凌行为得到了“群体”的站台,他们的恶行竟然变成了可以出风头的“壮举”。其次旁观者附议的指责及自发的排挤无疑成为了霸凌者的帮凶,他们并不在乎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人所遭受的任何屈辱及苦难,甚至觉得这些都抵不过自己学习之余能够开心一下的私心,这就是很明确的不分善恶,赤裸裸的恃强凌弱。最后旁观者讳莫如深的沉默则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利己心,他们不理解坚持正义、惩前毖后的重要性,法不责众是他们的挡箭牌,精致的利己主义观念似乎绝不出错,难道这样的自私自利,竟是对么?他们甚至还可以在霸凌事件之后的时光中自我欺骗与自我宽解式地对其定性,让时间去模糊问题的尖锐性,渐渐以为所有的这些仍只是一件同学之间恶作剧了“长达一年”的小事。从这里更能看出来青少年身心本身的脆弱性,得不到了就可以说不想要,害怕了就还可以耍赖推倒,但殊不知这也只是他们的年龄所能赋予给他们的最后一次优待了。
三
这场名校霸凌事件能够持续一年时间之久,该学校及原班主任绝对难辞其咎,她们对于教育片面性的理解与只抓成绩的目的性表象充分显示了这样一个“名牌”教育工厂异化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的现状。当然原班主任即将调走这样“不负责任的职业素养”可能是霸凌事件中偶然性质的催化素,但整所高中内,“以成绩论英雄”,缺少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养的问题真的极其严重。如果成绩能够代表一切,在班级中成绩好的同学就可以为所欲为,那么成绩早已超出了原先“教育习得”所带来的反馈意义,而变成了一种新式的符号暴力。当这样的符号暴力以学校、班级的组织意志贯彻执行时,每个学生都需要接受这样一种可以随意评价学生道德的标尺,这自然会对学生的身心行为产生极大的压力与影响。但高考的“指挥棒”终归存在,名牌高中更是有其教育成绩的硬性需求,但一定要注重尺度,绝对不能够“唯成绩论”,这也是为那些仍处于青春成长期、思维健全期的孩子们留下关于这个社会最基本常识的一个判断。
另外,原班主任教育方式中的区别对待也是极为严峻的教育问题,这所体现的是一种教育歧视,其本身缺乏一个为人师表的道德底气与道德行为。更为恶劣的是关于学生家庭信息及背景的泄漏,这样的行为本身是为了贯彻她的歧视和偏见,并能做到简单化班级管理的目的,这充分展现了一个老师滥用职权,以根本不负责、不尊重学生的态度在进行班级管理与组织,这样定将会在班级内不同同学的心中都造成极为恶劣的现实影响。教育本身是具有“再生产”功能的,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推行公平,要尽可能减少每位同学受教育过程中的阻碍,而不是让教师去根据学生父母所处的阶层、财富、资源来区别对待学生,人为造成学生受教育过程的阻碍。这样的阻碍注定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霸凌,它就像是一座大山,早早地就压在了处于低阶层家庭中的孩子们身上,任凭他们扛着大山艰难地捱过之后动荡的青春期风雨,不少孩子也就这样在这场风雨中走散了。
当然,出现如此恶劣的霸凌事件,家庭教育的缺位自然也是重要原因,这就涉及各种各样的家庭现状。务工家庭、单亲家庭只是家庭教育缺位的客观原因,当前社会快速城镇化大背景下的外出务工与高投入高风险的婚姻现状已经极为普遍,而在霸凌事件发生后的现实过程中仍缺乏有效的家庭沟通、家庭求援及家庭支持则极不应该。家庭是一个孩子惯习积累的最原始场域,也是最重要的安全港湾,为人父母如何与孩子建立起一套能够互相表达、倾诉、认同、理解的沟通渠道极为关键,这将是孩子能够不惧风险、健全成长的底气。
四
“教育的全部目的是把镜子变为窗户”。镜子面前的学生往往只能够看到自己和周边的同学,老师给予了他们有关“成绩”的标尺,他们就不得不像练习芭蕾舞一样,日复一日地在镜子前盯着自己与同学,内卷式地习题与重复。面对着镜子,他们永远纠结于自己获得的知识,纠结于考试的分数,纠结于别人的进步和自己的比较,而这样低效的内耗中,孩子们每一天的生命都将在镜子前重复,他们的观念人格也都一样。在这个时候,好的教育、学校及老师就应该出现,他们要勇敢地将“镜子”转变为“窗户”,窗户玻璃上的反光既能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学习习得的进步,也可以通过“窗户”,和自己的“同窗”朋友们一起,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更多的美好,以及更高的期待,这样孩子们才能够以更健全的人格、思维、体魄去面对如此更广阔的世界。
对于霸凌,今日的霸凌者极有可能会变为明日的被霸凌者,看客当然更是一样,如何打破这样的无限循环,确保法律观念及内容的严明与普及只是底线,在任何场域内,当然尤其是教育场域内,明确社会的公正善恶更为重要。正气的积累就像是道德力的土壤,它能够滋生出生生不息的勇士,为了社会真正的公正善恶而勇敢发声,保护社会的弱势力量,延续社会的道德意义,而这也就形成了文明的根源所在。坚持正义的勇气一直是人类社会最为稀缺的东西,但教育则是可以真正给勇士无限勇气的力量源泉所在,它能教会人们真正独立的思考与批判,能够通过智慧和品格让人们坚持正义,而这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的,在最简单的言行之中延续着我们文明的方式。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jjs40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mfxquan.com/15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