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测试问卷,性取向测试问卷免费.

一个多世纪以来,性取向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主题。如果说过去科学的兴趣围绕着“先天或后天”的问题,那么现在的性学理论,从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的角度出发,承认性取向的多因素性质。然而,尽管在不同形式的性别认同方面取得了社会文化和科学进步,但异性恋在临床环境、研究和整个社会中都很普遍。

随着时间的推移,性取向与性别、性别与性别、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女权主义理论领域讨论的主题,最近在性别研究领域也是如此.

通常,术语“性取向”与术语“性别认同”互换使用。

生理性别是指一个人的女性气质或男性气质。它由五个生物因素决定,即性染色体(XX或XY),男性或女性性腺的存在,激素,内部生殖系统和外部性器官。

性别认同一词是属于女性、男性、矛盾性别或两者都不属于的主观感知。性别认同是基于心理特征,从生理性别开始,在特定的归属文化中,一种性别认同受到鼓励,而另一种性别认同则不鼓励。性别认同可能与生理性别相对应,也可能不对应[7]。换句话说,具有男性/女性生理性别的人可以感知和自我认同为女性或既不是女性也不是男性。

另一方面,性取向是指对不同性别(异性恋)、同性(同性恋)或两者(双性恋)的人的色情和/或情感吸引力。然而,如果直到最近,流行的科学立场还认为性取向是一种稳定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固定的和抵抗的,那么今天新的理论观点表明性取向可以是灵活的[5]。这意味着有些人一生中可能会经历不同的性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作家,如戴蒙德[和鲍迈斯特分别谈到了性流动性和色情可塑性。因此,性取向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不能总是在通常考虑和已知的类别(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即使在一些科学研究或临床环境中,也经常存在混淆,将双性恋者与同性恋者交换。双性恋一词通常是指对一种以上性别的吸引力,并且可以包括多种表达方式,例如同时被男性/男性和女性/女性吸引的人,主要被一种性别吸引但认识到它不是排他性的人,感觉自己的性取向是流动的并且不断发展的人, 以及被另一个人吸引的人,无论性别或性别如何。并非所有被一种以上性别吸引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双性恋。无性恋也被一些专家认为是一种性取向。它指的是性吸引力和性行为低下或不存在。无性恋者可以感受到对他人的浪漫或浪漫吸引力。

无性恋被认为与障碍(HSDD)分开,因为通常,无性恋者不会报告痛苦并且终生缺乏性吸引力。有鉴于此,性取向是一个多维结构,由多个方面组成[5],例如自我认同、性行为、色情吸引力、性幻想、情感参与和当前的关系状态。因此,每个人都发展出一个由色情和情感吸引力、幻想和性活动组成的个人组织。因此,性取向不同于性别认同:前者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吸引力,第二种是指将自己视为女性、男性或其他身份。

最后,由Money和Tucker引入的性别角色一词,表示向自己和他人表达人们认为属于的性别的一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这个角色主要是这个人已经学会的社会习惯的结果。人们可以遵守这些“文化规则”,也可以不向自己和他人传达他们是否遵守女性或男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在社会文化规范的基础上,人们的行为应符合生理性别;也就是说,男性的行为或说话“像男性”,女性“像女性”。这样,性别角色是外部条件反射的结果,外部条件反射源于性别认同是如何建构的。一般来说,性取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是一致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例如:(a) 具有符合染色体和表型性别以及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取向的性别认同的人;(b) 性别认同与染色体性别不一致但符合表型性别以及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取向的人(例如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和肾上腺素综合征);(c) 具有符合染色体性别但与表型性别和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取向不一致的性别认同的人(例如,特纳综合征克兰费尔特综合征);以及 (d) 性别认同与染色体性别、表型性别以及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取向(例如性别焦虑症)不一致的人。

鉴于上述情况,重要的是要明确指出,这些定义不应被视为静态标签,这些标签是使整个人蒙受耻辱的预定义类别。对性行为采取综合、包容和非评判性的方法对于充分认识和理解人类性行为的不同表现至关重要。

2.2 性取向的决定因素

一个多世纪以来,性取向,尤其是同性恋的起源问题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主题。学者们的兴趣是了解哪些因素决定了同性恋的吸引力。换句话说,问题是:“人是天生的还是成为同性恋的?今天,新兴的科学观点认为性取向是一种多维现象,受遗传、神经解剖学神经内分泌学和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人类的性取向具有遗传基础,同性恋和异性恋男性的大脑和神经内分泌过程的某些区域似乎有所不同。

第一个关于性取向的当代家庭遗传研究[16]使用更复杂的方法强调了男性同性恋的熟悉性:同性恋男性的兄弟姐妹中有20%是同性恋者,而异性恋男性的兄弟姐妹中有4%是同性恋者。然而,不可能从家庭研究中区分遗传和环境因素;出于这个原因,一些研究对双胞胎和收养进行了研究。在这方面,Bailey和Pillard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同性恋男性的同卵双胞胎中有52%也是同性恋。关于异卵双胞胎有不同的结果:同性恋男性的非同卵双胞胎中只有22%是同性恋,同性恋男性的收养兄弟姐妹中只有11%是同性恋。在同性恋女性的样本中,Bailey等人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同卵双胞胎为48%,非同卵双胞胎为16%,收养姐妹为6%),得出的结论是,性取向的变化可能受到遗传因素30%至70%的影响。

有限数量的研究试图检测导致性取向变异的特定基因的存在。一项研究显示,男性同性恋与X染色体上的标记存在遗传联系。似乎 Xq28 的末端部分可以编码同性恋。然而,很难建立任何直接基因产物。神经科学研究还显示,异性恋男性和同性恋男性的大脑形态存在一些差异,涉及下丘脑前部的间质核(在异性恋男性中较大)和前连合(在同性恋男性中更大)。然而,这些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些研究还表明,在性取向的发展中,存在内分泌和生化影响,以及它们的发育标志物(例如受产前暴露于雄激素影响的第二和第四脚趾长度之间的比率)。然而,即使这些结果也并不总是得到科学证实。

除了神经解剖学和神经内分泌差异外,一些认知能力似乎也存在差异,主要是空间能力。Gladue等人发现,同性恋男性和异性恋女性一样,表现出比异性恋男性更差的空间能力。同性恋女性与异性恋女性的结果相似。这些数据虽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但表明生物和神经心理学因素与性取向的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总体而言,决定性取向的因素尚不清楚,尽管科学界已经认识到这种性成分的多因素性质。此外,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都孤立地研究了影响性取向的多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整合生物,心理和社会关系因素的研究可以加深这样一种观点,即并非所有人都按照相同的路径发展性取向。

2.3 性取向的评估

在科学研究领域,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他们的研究中引入性取向作为一个变量的重要性。虽然与种族和民族等其他社会人口变量的测量和评估有关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但在性取向的测量方面肯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迄今为止,对测量性取向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许多工具,例如金赛量表[27],克莱因量表,Shively和DeCecco量表以及销售评估[30]。但是,这些措施都不是完全没有限制的。

这些年来最有影响力和最常用的性取向测量量表是Kinsey等人提出的量表。金赛等人提出了一个七点两极量表,范围从“排他性异性恋”到“排他性同性恋”。此规模有许多限制。金赛量表的一个限制是,它根据性行为的不同方面或维度将彼此显着不同的人归为同一类别[31,32]。这个量表的第二个问题是,它迫使性取向的心理和行为成分相结合,并限制个人在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做出权衡。

2.4 性取向发生率

Rahman等人进行的研究使用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互联网调查的191,088名参与者的数据,评估了28个国家男女异性恋,双性恋和同性恋的发生率。根据自我报告的性身份和自我报告的同性吸引力程度来评估性取向。将自己定义为异性恋的男性比例(90.0%)高于报告主要不被男性吸引的百分比(82.6%)。同样,将自己定义为异性恋的女性比例(90.7%)高于报告主要不被女性吸引的女性百分比(66.2%)。这些数据很有趣,因为它们表明,在将自己定义为异性恋的男性和女性中,有一定比例的人被同性吸引或主要吸引。这些数据可能意味着不仅有些人可能不想向第三方披露他们的性取向,而且性取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定义。此外,男女异性恋身份的平均比率(90.0%和90.7%)似乎在国家之间没有差异。根据全国性健康和行为调查收集的数据[35],男性(4.2%)比女性(0.9%)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义为同性恋者,而女性(3.6%)比男性(2.6%)似乎将自己定义为双性恋者。有趣的是,在国家之间,性取向的发生率似乎没有变化,这可能意味着其他非社会因素可以影响性取向的发展[34]。研究人员倾向于考虑性行为而不是性自我认同,使用男性男男性行为者(MSM)一词:这一事实可以解释精确定义性取向的困难,从而确定性取向发生率的精确百分比。

当代临床和研究领域的性取向问题

自1973年以来,性功能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不再将同性恋取向列为疾病]。多年来,科学研究积累了一系列数据,表明同性吸引与被异性吸引的人更差的心理功能无关。此外,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在自尊方面的一些差异并未突出。然而,在西方国家进行的研究发现,与其他性取向的人相比,异性恋者的抑郁和焦虑率较低,物质使用率[44]和自杀率[44,46]也较高。此外,在同一个LGBQ社区中,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47]发现,双性恋者的焦虑和抑郁率高于女同性恋/男同性恋者。这些数据似乎与歧视和少数群体压力的经历有关。事实上,尽管一方面,在各种形式的性认同方面取得了社会文化和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属于LGBQ社区的人仍然是污名,异性恋,暴力和歧视的受害者.在美国,八分之一的女同性恋和双性恋者以及十分之四的男同性恋者因其性取向而受到歧视[49]。歧视的后果很多:遭受歧视的人往往难以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并以自由和平静的方式发展自己的身份[40]。歧视和攻击的发作会增加压力水平,导致受害者内化社会刻板印象,害怕未来的攻击和歧视,经历困惑、内疚和愤怒[40]。在某些情况下,歧视也可能来自LGBQ社区本身:事实上,一些双性恋者报告说,由于他们的性取向而感到被排斥,通常被认为不清楚[52,53,54]。出于这个原因,一些双性恋者避免敞开心扉,因为来自同一LGBQ社区的成员和异性恋者的双重歧视。这些社会压力往往导致许多极端虔诚的LGBQ人寻求改变性取向和符合异性恋的方法。

有些人甚至报告寻求这些方法,因为他们是家庭或宗教组织拒绝威胁的受害者[57]。这些试图改变同性吸引的方法被称为“性取向改变努力(SOCE)”。这些包括转换、修复或重新定向实践。事实上,SOCE是从同性恋是病态的考虑开始的,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治疗”。然而,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做法是无效的,而且往往对PE有害。奥普尔 [40, 59]。与SOCE相关的负面后果包括抑郁、自杀倾向、自尊心下降、内化同性恋恐惧症、性功能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鉴于SOCE的潜在负面影响,并且鉴于这些做法不符合APA的现行道德标准(“不伤害”是指导大多数专业组织的基本准则),美国儿科学会,美国心理学会,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等协会, 美国医学协会,美国咨询协会,美国精神分析协会和全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已经通过了反对SOCE的政策。

事实上,关于性取向的刻板印象今天仍然存在于那些从事卫生专业的人中,以至于推动客户不要向他/她的专业人士透露他/她的性取向,这证明了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信念和看法可能对客户产生影响。异性恋不仅在临床环境中广泛存在,而且在通过理论、问卷和访谈进行的研究中也很普遍。因此,卫生专业人员和性健康研究人员有必要认识到今天仍然围绕性取向和性认同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偏见,并以诚实、准确和循证的方式传播关于性取向的研究,以减少歧视和由此产生的心理后果。

迈向-性积极方法

正如我们在前面几段中看到的,尽管在人类性行为方面取得了普遍的社会文化进步,但整个社会仍然受到性别消极文化的强烈制约。在这方面,Bullough [报告说,社会可能有两种类型:性别阴性或性阳性。前者鼓励性禁欲主义,认为性是有风险和有问题的,与特定性行为相关的偏见,性别歧视和同性恋恐惧症。另一方面,后者鼓励与性有关的愉悦方面,而不一定与生育有关。性积极方法通过考虑各种性身份、取向和实践来识别并接受与性行为有关的差异。

从这个意义上说,性积极方法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所坚持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性行为是一种受生物、心理、社会和关系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复杂现象。因此,性作为一种多层面的现象,值得自由表达,尊重其各个方面。因此,所有处理性健康的性健康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都必须熟悉性取向的异性恋历史及其附带的所有后果,以避免重新提出和重申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不同卫生专业人员之间的持续承诺和合作仍然是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以减少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情感后果以及可能造成的卫生服务货币成本。通过从性消极的角度转向性积极的方法,性健康专家应该评估与少数群体地位和压力相关的新出现的健康问题,并通过宣传关于性行为的积极、不加批判和有意识的信息来采取行动。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jjs406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2407274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mfxquan.com/1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