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教材把握三点,分析教材把握三点中的三点是.

2021年10月15日,我在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上了《计量时间》单元的《时间在流逝》一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2017年版)教材在2021年9月正式使用。相比2007年版教材,2017年版教材在很多地方做了删减和调整。教师如何正确对待教材的改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学案,通过这次实践,我有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如何看待教材的“舍去”

教材的删减取舍,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科学大概念建构为目标,从宏观层面进行把握的。我们在拿到2017年版教材后,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材的修订,对标课程标准,对比2007年版教材,以便更加深入把握教材的逻辑关系,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学案。

本课主题没有变换,但两个版本的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7年版教材中本单元的第一节课是由2007年版教材《时间在流逝》和《太阳钟》两节课合并而成,同时删减了2007年版教材的部分内容,增加了燃香钟的内容。对比两版教材,我们发现,2017年版教材删除了对“时刻”“时间间隔”这些概念的体验活动,直接聚焦钟表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安排生活和劳作的。

时间是什么?时间是物质永恒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它永远在向前走,时间的增量总是正数。为了让学生对时间这个本质属性有直观感受,我在上课前设计了两个挑战体验活动。第一个挑战是:不看手表,你能推测现在大约是几点钟吗?第二个挑战是:不看手表,你能估测出1分钟的时长吗?这两个活动其实是2007年版教材中的活动。在推测几点钟时,大部分学生会根据上课时间作息表进行推断。在估量1分钟时长时,有的学生利用匀速数数的方法来估测,有的学生用有节奏地打拍子来估测。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能用来估量时间的事物是有规律变化的。虽然2017年版教材中没有涉及时刻和时间间隔的概念,但是通过这样的课前活动,可以在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属性,起到学习内容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2017年版教材的内容是2007年版教材《时间在流逝》和《太阳钟》的整合课,它吸收了《太阳钟》中有关古时候计时工具的内容搜集和交流活动,删除了太阳钟的制作内容。顺应教材的编排,在关于太阳钟的认识和交流中,教师可以设置课前导学单,让学生提前了解以太阳进行计时的方法和事例,扩大全班学生的知识覆盖面,发展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梳理和表达能力。

分析教材把握三点,分析教材把握三点中的三点是.

如何对待教材的“新增”

2017年版教材新增的探究活动“燃香钟”是本节课中一个重要的探究活动。该活动旨在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条件下燃香钟能够均匀燃烧的规律,继而明白它能计量时间的原理。从本单元的结构编排来看,本单元体现了计量工具的发展史,从古代人以太阳计时的工具到现代人的原子钟,让学生经历发展的历史,理解计量工具的特点,体验计量工具逐渐精确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在短时间内,正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通常需要活动记录本(作业本)、教学参考资料(简称“教参”)、课程标准三件工具辅助。教材和活动记录本是基础。教参是参考,提供教学建议和教学基本思路,当你面对的学生对象有差异时,可以微调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既是地板,也是天花板。2022年版课标针对本单元提出的核心概念是:12.技术、工程与社会。它们对应的学习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依据课程标准,我决定将任务驱动的方式贯穿整节课。

本课主题活动是:通过探究,发现香条燃烧的规律,揭示其在古时候可以用来粗略计量时间。书本上设计的观察活动是将香条分段,然后观察每一段香的燃烧时间,从而发现在一定条件下香条大致均匀燃烧的规律。

分析教材把握三点,分析教材把握三点中的三点是.

我在设计本课时,调整了探究目标,提出了以下问题驱动教学方式。

(1)情境入项。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和故事情节,引出“一炷香”的时间,让学生针对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香条真的能用来计时吗?“一炷香”的时间是多长?等等。

(2)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手里这支香条能燃烧多长时间。

(3)任务挑战。

①大任务驱动:怎样在短时间内测量这支香的燃烧时间?

②小任务递进:香条是否能均匀燃烧?设计方法来获得证明香条均匀燃烧的量化数据,即将香条均匀分段,测量其中的2~3段燃烧用时并记录时间,再采用数学方法去估测一支完整香条的燃烧时间。

③微任务佐证:当学生说点燃香,用时钟记录时间的简易方法后,教师可以顺势点燃香,但由于耗时长,可以再提出短时间测量的新问题,从而导入下一个问题驱动研究。

(4)数据收集。学生通常会采用等段长度记录每段燃烧用时,再乘段数的方法来计量一支香的燃烧时间,或者采用等时燃烧的长度乘段数的方法来计量总用时。

(5)交流研讨。研讨环节是一节课中重要的一环,教师问题的指向性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一:香条燃烧的特点是什么?可以利用数据佐证吗?采用不同方法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达成共识———香条大多数时间燃烧均匀。问题二:为什么有的小组的数据差异比较大,如第一段香燃烧的时间和后面两段香燃烧的时间不同?学生猜测并研讨:有可能是遇到了风,加速了燃烧;也有可能是点燃的时候没有及时计时,等燃烧了一半才开始计时。这样的问题指向学生对香条燃烧外界条件的思考和燃烧“0”刻度起点选择确立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归纳演绎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6)解释出项。学生的数据证明,香条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大约能均匀燃烧的,可粗略计量时间。这时可以出示教师开始点燃的香条,展示燃烧的长度和燃烧的时间来佐证学生的推测是否准确。拓展环节抛出蜡烛的燃烧是否也能记录时间的问题,让学生对比蜡烛的燃烧和香条燃烧计量时间的异同点,从而归纳出蜡烛和香条在燃烧时间上有差异,蜡烛燃烧时间更长,相同点是,二者受外界干扰都大、时间计量都不够精准,等等。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黎作民)


文章来源 |《教育文摘周报》2022年12月14日 第50期,内容选自《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五年级上册》

来自黎作民 教育科学出版社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jjs406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2407274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mfxquan.com/12093.html